--顾秉林校长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报告
老师们、同志们:
我校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围绕“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主题,充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研和讨论,在总结我校实践育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明确了新时期实践教育的理念及落实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对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对本次讨论会的主要进展和成效作一个总结和回顾,并对今后我校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提出几点意见。
一、本次讨论会的主要收获
准确把握时代方向,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历时一年的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期间,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不仅对实践教育的认识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实践教育的体系与模式。
1. 形成了重视实践教育的浓厚氛围
本次讨论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师生发动面广,参与度深,成效明显。除开幕式、闭幕式外,共举办了七次全校性专题讨论会、一次论文交流会;各院系组织了190多次讨论会;20多个院系的学生团委组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层访谈、研讨和问卷调研。学校领导班子成员28人次参加各院系的研讨会;学校工作小组安排经常性的工作会议,并先后四次召开全体会议。根据讨论会进程,充分利用媒体集中报道讨论会进展、实践教育理念、典型事例和具体措施等,在校内形成了重视实践教育的舆论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认为,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我们要根据学校“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定位,尊重学科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实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化其应用知识、造福社会的品质与精神。
2. 总结了学校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的优良传统
坚持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是清华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贯穿清华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条红线。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标,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及国家建设的需要,创立和发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思想教育、人格培养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坚持从社会、自然和工程实际中提炼问题并加以解决,是清华大学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就强调“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提出“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种立足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做法,在我校的许多院系,一直延续至今。
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通过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落实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是清华大学实践教育的重要特色。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一方面在校内设立了实验、研讨、设计训练、综合论文训练及研究生科研训练等实践教育环节,同时也设立了走出校门、面向实际、服务社会的专业实践、生产实习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我们还开展了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等课外实践教育活动。我们既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展开专题研讨,同时也开辟第二课堂,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及挂职锻炼等活动。这些各具特色的实践教育形式,融合了学术培养与认知发展功能,贯通了课内与课外各种教育活动,覆盖了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 梳理和分析了实践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讨论会期间,各院系对开幕式上提出的在主观认识、客观条件、组织管理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加强实践教育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说,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实践教育的具体作用和表现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学校由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部分师生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有些人则片面认为只有增加投入才能提高实践教育水平。其次是能力上的问题,从教师队伍来看,存在部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育的问题,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扎在发表论文的小圈子里,缺乏从事专业实践教育的底气。从学生方面看,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的分离,害怕走出校园、深入实际;害怕真问题;缺少应对困难、挫折和复杂形势的训练和准备。第三是环境与条件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大学的实践教育资源有限,“走出去”的实践受到基地、经费、安全等问题的困扰。除此之外,国家支持学校进行实践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到位,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践教育经费;对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和教师评价制度还没有形成;在编制计算、岗位考核和激励措施方面还没能体现实践教育的特色;校内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吸引力不足等。应当说,找到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也就找到了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4. 丰富了加强实践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各个院系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拓展校外专业实践、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制订了加强实践教育的初步实施方案。有些院系重新规划了实践教学体系;有些院系加强了一度放松要求的专业实践等重要环节;有些院系创造性地开设了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实战模拟训练课程,增设了企业实习计划(Internship)等教育形式;更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课程项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和引导他们走上创新之路;有些院系提出了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因材施教实施方案;有些院系对实践教育的管理做出进一步规范,引导SRT项目、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综合论文训练等走向更高水平。以上工作不仅更好地切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实际状况,是我校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二、新时期实践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功能
通过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我们对新时期实践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功能、对加强实践教育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与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实现方式;实践教育使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社会及人生意义;实践教育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智慧和创新的精神与气质。
1. 实践教育是现代研究型大学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实现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实践教育是人类实践特性在教育上的反映,因此,它必然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随社会和教育发展而不断增加内容、变换形式。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不断冲击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实践教育;是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加速国家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育;是清华大学在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践教育。
当今世界的特点以及对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使命时加强了对实践、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调,大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也日益完善,并成为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IT强调其教育使命是“创造、传播和保存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人类社会最艰巨的挑战”,MIT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把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激动人心的发现结合起来”的教育。为此,MIT构建起非常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研讨课、课外学术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剑桥大学在其教育使命中提出,要“从普遍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的能力”,“鼓励质疑精神”,“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等,因此,剑桥大学在校内实行以导师制和讲座制为核心的小组教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则重点发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联系,为学生接受实际锻炼提供机会。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实践教育的发展,如MIT、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都制定了实践教育计划(practical education program)、学生科研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 (URAP))等。这些计划并非仅仅针对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清华大学,多年的办学传统已经使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成为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近年来,各院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训、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从实践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探索中,清华大学已形成一系列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的具体作法。其中,依托主流行业建设实践教育基地、融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于一体、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已经成为实践教育深入持续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人文学院《邓小平理论概论》等政治理论课和一些专业课程,多年来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假期社会调查;法学院在河北省固安县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经管学院以西北广大农村为基地,连续几年开展中国农村调查,撰写《中国农民调查报告》;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些专业课程是在社会实践中上的,并同时安排学生到国内主流媒体实习;汽车系在一汽、二汽和上汽等国家重点汽车企业建设实习基地;航天航空学院、工物系等结合定向生培养,在军队、九院建立实习基地等。学生们通过在基地的实习,了解了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体会到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激发了厚重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造福人民及社会的远大志向。多年来,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我校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和其他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目前全校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数每年可达7000人以上,仅今年暑期就有3500多位同学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研究生方面,近年来又开展了博士生实践服务团、短期挂职、就业实践等新形式的社会实践,收到很好效果。今年寒假期间,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本科生深入农村并撰写《乡村八记》,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这是清华在新形势下实践育人方面的一个缩影。
2. 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现实需要
高质量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进一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年前,清华大学在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时,即制定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总体课程与教学计划。几年来,学校围绕如何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今天我们关于实践教育的讨论正是这种探索的组成部分。
现代学习理论已经揭示,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的获得知识,而是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
首先,实践教育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资源。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广阔的社会、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思想认识,形成对人的发展终身有益的知识观及学习观。
第二,实践教育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尝试探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实践教育强调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全过程的参与,并且在这种学习和参与中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及社会进步的成果。
第三,实践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人的实践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应用知识的过程,而是综合运用知识及能力的积累、全面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人们要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这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校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亲自接触到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果,切身体会到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强烈需求,体会到人民和社会对于清华学子的殷切厚望,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由此坚定“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心。
最后,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与传统大学相比,现代大学教育更直接和深刻地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学校由传统工科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通过实践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培养,清华的学生应该有能力进入国家建设的核心部门和重要岗位,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国家、社会与同行的赞誉。
3. 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是推进学校改革及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传统在新时期不断线,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不但需要在广大师生中进一步统一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全校开展工作的共识,而且需要将其纳入学校改革的整体计划,作为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社会寄予厚望的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承担着为国家造就更多的学术大师、治国之士和兴业之才的使命。清华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潜在的领导能力等优秀素质。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既来自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来自于国家和社会对清华大学的期待,因此,能否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地位与声誉,更是涉及国家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问题。目前我们已进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的第二个阶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这里我们所说的“质量”既包括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素养,也包括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还包括学生在特定领域与岗位上,创造性运用知识、造福社会的能力。这些不仅是新时期实践教育的新内涵,也是现阶段大学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总之,我们必须看到,关于实践教育的讨论,是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为全面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与水平,实现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目标的具体行动。在现阶段的清华,加强实践教育并非仅仅是加强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而是要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我们要真正打造出整合理论与实践、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结学习与应用、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的新模式,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今后工作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综合本次讨论会各方意见,学校提出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实践教育理念及其体系、人事制度改革与完善、教学平台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立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希望各院系、部处对照《意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落实。
下面,我针对近期需要抓的重点工作谈几点具体意见。
1. 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优化实践育人环境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从学分和课时上为实践教育的开展留出空间。课堂教学要更多地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处理复杂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学科特点,理顺知识体系,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贯彻和落实因材施教。要落实从认识实习开始,包括实验、设计、实践和论文训练等在内的一系列实践环节;从切实提高学生实验分析技能入手,构建从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到研究创新型的实验体系,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作风、培养创新能力;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提倡深入社会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同时努力加强案例教学,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并做出判断。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育人责任。鼓励骨干专业教师作为带队教师或指导教师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关心指导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希望系主任率先垂范,深入到学生当中,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能够为成绩优秀、极具潜力、个性鲜明和特长突出的学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成长和成才环境。
要坚持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985二期,学校将继续支持SRT计划和课外科技学术赛事的发展,并设立相应基金;希望各个院系引导并选择优秀教师,认真投入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努力提高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水平。
要按照校级实验教学中心、院系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实验室三种类型,对实验室做总体布局规划,形成资源集中、层次清晰和分工明确的实验中心,构建一个分布共享式的全校实验教学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要研究设立实验室服务基金的可能,鼓励扩大教学服务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实验室服务范围,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建立持续投入和经费单列的运行机制,解决实验教学运行费不足的矛盾,为教学仪器设备的日常更新和维护提供保障,为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抓住机遇,不断促进我们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比,就是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良好机会,我们应籍此机会改进与完善实验室评估体系。2007年我校将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相关单位要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提升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在实践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和融合,是教师将自身所具备的一般教育能力、专业教育能力结合实践教育的特点后发展形成的新型教育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学校、院系都要做专题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
学校将实施“实践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派出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年轻教师到生产一线、工程单位、公共部门和社会基层组织等进行半年至一年的挂职实习。鼓励教师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咨询与制定,参加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实践。鼓励教师将高水平的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教育的水平。
学校还将通过建立“实践教育兼课教师”制度来改善实践教育队伍结构。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院系聘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到学校兼课,作为实践教育队伍的有益补充,形成一支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实践教育队伍,以促进我校实践教育队伍的建设。
为了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实验技术队伍,学校还要通过具体措施吸引高学历人员和部分教师走上实验技术系列,引进和补充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和工程实验技术人员,注重引进高素质的教学辅助人员,鼓励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聘实验教学关键岗位,吸引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3. 改进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育
我们不仅要通过宣传教育来统一和提高教师对实践教育的认识,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首先,要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充分承认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工作中的贡献。在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时,既要考虑其工作的重复性,也要考虑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及实验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指导的独特性。在计算教师指导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工作量时,要将联系实习和实践的困难程度、在校外连续工作的强度等因素考虑进来,要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修订实践教学编制的核定数。
其次,要设立实验教学教师关键岗位,充分肯定从事实验教学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贡献,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岗位津贴水平。在工程实验技术系列设立正高级职务,鼓励高层次的实验技术人员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工程实验技术系列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以申请研究员职务。
另外,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过程中,要对在实践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和优先考虑。要扩大院系制定申报条件的自主权,使各院系可以根据实践教育的具体情况自主制定相应要求。实践背景较强且具备条件的院系,可以提出并强调申请聘任高级职务必须具备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
最后,对于在SRT项目或重大科技学术赛事中肯于投入、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以及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要订立合理可行的评价方法,并予以表彰奖励。此类工作应纳入年度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并作为院系工作评价、教师岗位聘任的一个方面。
4. 拓展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
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要很好地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走出去”的校外实践,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基地、规范管理和提高质量。有条件的院系,尤其是工科、社科类院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为高年级本科生创造企业实习的机会。院系要与实习单位充分沟通,对实习内容作周密规划,确保与我校总体育人目标及培养方案相一致。教师要积极投入,与企业共同负责对实习学生的监督、检查与指导,保证实习效果。要制定切实措施,建立可行机制,确保实习全程的安全、有序。
在基地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密切配合、重视效益。实践基地的建设既要面向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军工单位及西部地区,也要支持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在民营、合资和独资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在现有的校团委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调动院系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稳步提高基地建设质量。
为保证校外实践的长期健康发展,学校要拿出专项经费支持“走出去”的实践教育,院系也要相应地在这方面加大投入,相关部处要做好整体规划,制定管理办法,统筹安排,促进联合。
我们要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多种渠道,增强学生对未来事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我们还要坚持实践教育与职业发展和就业引导相结合,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社会管理、国家安全及其它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
当然,我们强调实践,并不意味着轻视理论,轻视课堂教学,其实,抓实践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理论、应用理论、发展理论。
老师们、同志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让我们紧扣“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线,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清华人应有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