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平台,促进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2-11-28作者:陈太设置

 打造一流平台,促进学科建设

—— 农药学样板实验室整合建设工作总结
    为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今年1月18日,学校决定在南北校区各建一个标准化样板实验室,以规范全校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植物保护学院的农药学实验室被确定为北校区的本科教学标准化样板实验室,按照教学科研型的模式进行示范建设。19日,我们成立了由张兴教授任组长的样板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对样板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并立即投入到样板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之中。到4月底,样板实验室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评审验收。4月29日和5月18日,实验室管理处先后两次组织全校专职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样板实验室召开现场会,并对全校实验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药学科实验室原来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两部分。教学实验室只有“农药分析”和“植物化学保护”两个实验室,主要承担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任务。科研实验室是主要依托“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农药学科综合研究实验室,下设:生物制药工程研究实验室、化学制药工程研究实验室、化工原理研究实验室、农药制剂加工研究实验室、农药化学研究实验室、农药毒理研究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生态研究所、优质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所和树木保护技术研究所、农药中试基地等(简称六室三所一基地)。主要开展农药化学、化工工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农药毒理、制剂加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工作。
“农药学科综合研究实验室”是于1994年随着“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的创建和发展而诞生的。随着十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分部”等进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综合性科研平台。
    2001年,我们申办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随着这一工科专业教学工作的进展,原来农科的农药学教学实验室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新上工科专业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而要学校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工科实验室建设也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新上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困难,“中心”决定,一方面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室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将“中心”农药学科综合研究实验室下设的六个实验室和农药中试生产实习基地与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原有的两个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新的“农药学实验室”。这样,整合后的农药学实验室就有8个分室和一个实习基地。通过整合,使农药学实验室的教学实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完全可以满足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教学的要求,成为植物保护和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实验教学基地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标。
此次建设的样板实验室是经过整合以后的农药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经学校批准由植物保护学院管理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在行政上受植物保护学院和“中心”双重领导。除了完成植物保护专业的农药学实验教学任务外,主要承担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全部23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114个实验教学任务以及部分实习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农药学科点部分科学研究实验任务。
二、运行管理
    1.组织管理  从实验室建设一开始,我们就始终遵循“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支持教学;科研带动生产,生产推动科研;生产促进教学,教学服务生产”的指导思想。在组织上将植保学院管理的农药学实验室和“中心”管理的农药学科综合研究实验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系。
为了加强实验室管理,组织和协调实验室的工作,张兴教授亲自担任农药学实验室主任,给每一个分实验室任命了负责人,配备了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并研究制订了实验室发展规划。提出了“统管共建、充分利用、适度开放”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原则,要求实验室必须达到“管理严格,仪器先进,环境优良,安全高效”的目标,要把“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作为实验室工作的宗旨。在管理上仍继续坚持“中心”提出并一直执行的“严格管理为基础,方便工作为目的,安全运行为重点。”的实验室管理三原则。
为了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结合实验室的实际,于2001年编写了《实验室管理手册》。通过几年的实践,《实验室管理手册》在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室运行,科学有序地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的实验室成立后,我们结合实验室的发展,又对《实验室管理手册》重新进行了修订、补充与完善。
    2.人员管理  整合后的农药学实验室有8个研究实验室和1个中试实习基地,集中整合和购置了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而农药学实验室经过多方调整也只有4个在编实验室管理人员,人力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自筹经费从校内外公开招聘了9名专职实验、试验管理人员,弥补了农药学教学实验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对专职实验人员的管理上,我们从人员的选择、岗前考核、岗后培训、人员素质要求、业务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实验室人员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验教学任务由实验课教师和专职实验管理人员承担。同时,将教师、科研人员及博、硕士研究生根据科研及学位论文方向分配在各个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既使实验室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带动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人才培养 为了服务于农药学科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实验室按照农药学科点已经形成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体系,结合人才培养的方针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人才培养的管理更加规范,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仪器设备管理  足量、高档的仪器设备是农药学实验室顺利完成教学、科研和对外分析测试任务的物质保障。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必须做好仪器设备的配置,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及修理等进行有效地控制。因此实验室成立了仪器设备维修小组制订了《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维修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登记和建档 由实验室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登记、建档、编号管理。
   标志管理 在每台仪器设备上要设置明显的标志,表明仪器设备的状态并用颜色予以区别。
   日常维护 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按照不同仪器设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及易损零件的更换并做好维护保养记录。
   故障处理 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必须立即停机,切断水电等,并加停用标志。按照《仪器设备维修程序》处理。
   封存、报废 仪器设备无法修复时,应停止使用,并加停用标志。按照《仪器设备封存、报废程序》处理。
   记录 主要仪器设备都随机配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由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人员按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故障修理等进行记录。实验室主任不定期对记录情况进行检查。
   新购仪器设备的控制  新购仪器设备到货后,由接收该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主任组织有关人员对仪器设备包括包装、随机附件、随机文件等进行验收。有安装调试要求的,须经供需双方共同在场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
    5 环境建设与管理
农药学实验室按要求具有为满足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分析测试所要求的温、湿度控制设备如空调、除湿机等。实验室采取了不同的区域有明显的标志,气源与工作设备及人员隔离,无菌工作间与一般工作区隔离等隔离限制措施。消防设施和设备由专人负责检查并定期更新。除了空调控制室外,整个实验室采用自然通风、换气扇和管道通风、通风柜强制通风等多种通风形式。各工作区域、实验台、工作间采光充足,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并制定了《实验室环境保护及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三废处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展示实验室的实力,在实验室楼道布置了大量的展板,对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按照实验室建设规范,在实验室内将教学实验项目及有关规章制度等内容上墙。    
    6.开放管理
依照“共建统管、充分利用、适度开放” 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原则,我们制订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公布了对外开放的科研题目等。为了保证实验室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农药学实验室的特点和实际,实验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由实验室主任组织和协调,各分实验室主任直接负责实施开放工作;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程序》;明确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有关费用的解决方式和原则;规定了实验室开放的前提和时间等。
《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的出台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规范和加强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了科研合作与交流,接纳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使实验室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显著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三、经费投入
    农药学实验室是一个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实验室,由学校和“中心”共同建设。学校为了保障新设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用于购置仪器设备;“中心”将多年科学研究经费和横向合作、协作、开发、转让取得的收入所购买的仪器设备全部整合到农药学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并将农药学科点所申请到的几项专项建设项目经费也纳入到了农药学实验室建设。整个实验室整合建设的经费组成主要有:学校投入新设专业建设费60万元,样板实验室建设费13万元,本科教学实验室补充建设经费38万元;教育部新设工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87万元;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经费400万元;“中心”投入仪器设备费354万元(不包括目前新建的农药学教学实习实践基地还将投入约260万元)。整合后的农药学实验室除了近百万元的小件常规仪器设备外,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606台,总价值达952万元。其中通过学校教学投资(含教育部新设工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采购的仪器设备有344台件,价值198万元,占仪器设备总数的56.8%,总价值的20.8%。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经过实验室资源全方位整合后,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而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补充完善,其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体现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支持教学”的指导思想。
四、主要成效
    1.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 通过样板实验室建设,健全了实验室组织领导,充实了实验室管理人员,补充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修编了《实验室管理手册》,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处在一个实验室,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升了本科生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促进了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赢。
    3.提升了实验室的档次 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整合建设,仪器设备的相互补充完善,大大提升了实验室的档次。高精尖仪器设备进入教学实验室,使学生能够亲自接触到先进的实验手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4.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农药学实验室除承担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任务外,还承担国家、省、部、以及横向合作、协作等科研课题近100项。近年来,获准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已鉴定、验收科学技术成果21项,其中7项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9项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9项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及市农技推广二等奖;申报国家农药发明专利52项,获取专利授权25项,3项获省专利一、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编写教材及专著14本。
    5. 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5年度,在完成本科试验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接受了本科毕业实习生40人,硕士研究生43人,博士研究生17人进入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的相关实验工作;接受了大学生挑战杯,创新人才等18人进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计划外承担了食品学院03级4个班119名学生《食品化工原理》的4个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合作研究项目12个;为陕西绿盾生物公司等企业培训实验技术人员8人;为校内外承担样品分析测试任务87个。使实验室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6.实验室共建取得重要进展  为了争取资源扩大影响,实验室与天美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物资供应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实验室共建协议,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协议目前正在谈判之中。通过实验室共建使实验室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持和正常运行有了可靠的保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此次农药学样板实验室建设工作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特别是实验室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孙校长和学校的其他领导多次亲临实验室检查和指导工作,给与我们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实验室管理处除了在建设经费等物质条件上予以保证以外,处领导和有关科室的同志们更是在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环境建设等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因此,我们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取得的成绩,是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分不开的。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新上的本科工科专业,与之相应的实验室也才刚刚起步,因此,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决心在样板实验室建设基础上,把农药学实验室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一流平台,为农药学科点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一流的服务。
返回原图
/